《為巴比祈禱》
──當你說出阿們之前,請三思並且記得,有個孩子正在傾聽。
◆同性戀在社會上的定位為何?身為同性戀者所面對的世人道德觀壓力有哪些?目前社會上對同志抱持什麼樣的看法?
電影中巴比離家後,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志朋友,但最後仍然選擇自殺,我覺得巴比主要的衝擊是來自家人的陌生與拒絕,他無法解決內在與外在價值的衝撞、衝突,即使找到認同自己的人,他仍渴望能被自己所愛的家人接受,即使社會壓力也許難以削弱,但他最需要的仍是自己最親近之人的支持與包容,最後他因為失去了依靠,認為自己無法因此與家庭脫節,沒了退路才只得抹殺自己的存在。我認為一個人給自己的自信固然重要,但身邊的人能夠給的力量,不管是正向、抑或負向的力量,對人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社會情感。
另一方面來講,巴比的家人與鄰居對同志有甚麼看法與反應?為什麼巴比的媽媽對同志有如此的反感?除了宗教與社會的框架,我想巴比的母親多少也有一部份是擔心巴比遭到其他人的歧視(就像她自己本身在接受巴比出櫃這件事上面的障礙),當然這些是源自於整個社會的壓力與保守風氣,但這難道能只怪她的不夠接納嗎?是整個社會、整個大環境的不友善造就了這個悲劇,就像電影裡一句台詞所說,在這些質疑中讓我找到更深的信仰,更明白性別教育的重要性,唯有大家都能明白這個道理,悲劇才能不再重蹈覆轍。
◆一位異性戀者說:一個人為什麼會成為同志?成為同志真的是他想要的嗎?他是否內心曾經希望自己不要成為同志?這是什麼意思的提問?
我覺得沒有「變成」這件事,沒有異性戀會「變成」同性戀,也沒有同性戀會自己「變成」異性戀,那是我們本來的樣子,如果真的有所變化,那不過是心態上對自己的認同的區別,也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被壓抑的本性、也許是受到壓抑退縮,收斂隱藏自己真實的樣貌。
◆生理的渴望是不是判定取向的重要關鍵?同志最終還是得偷偷地喜歡跟自己同性的人?異性戀者呢?是不是最終還是得「偷偷地」喜歡跟自己異性的人在一起?
我認為生理的渴望是判定取向的關鍵之一,但Sternberg的愛情三個必要元素都是同樣重要的:激情、親密與承諾。而「偷偷」這個動作,在於旁人的認同程度:同性戀也有公然出櫃的人,如白先勇、前冰島女總理Johanna Sigurdardottir,反觀異性戀之中,當然也有偷偷交往的男女。
◆不同教派在聖經上對同志的解釋有哪些不同?你認為堅持同志是罪惡的或是應當有不同的解釋?電影中的各派教會是如何論述的?你同意或不同意?
大都會社區教會
◇聖經:由人去解釋上帝意志所寫出來的一份文件
◇教會不再認為許多事是有罪的(禁止穿以兩種絲線混織出來的衣服、私生子不被允許進入猶太教堂),更有些其他以前受到敬重的聖經箴言,已不適用於現代:可以與死去兄弟的妻子結婚。
◇同性戀有罪:摩西為了增加生育率加入的律法,反問摩西對人的性慾有多了解?
核桃溪長老教會
〈羅馬書第一章二十七、三十二節〉
◇同性戀是與獸交並列為性道德敗壞的大罪,需要被救贖
◇一再警告同性戀很明顯必須下地獄,如果巴比沒有懺悔並且悔改,他們一家人在天堂就無法團聚;同性戀者對家庭的神聖是危險的、對信靠上帝的國家和人們是危險的
我比較傾向於同意大都會社區教會的說法,因為它主要用開放式問句在討論這個議題,而不是死死的就直接指控什麼是罪惡,反而更讓我能夠去思考並且信服,但我覺得它的言論卻又有些稍顯偏頗,像是為了反對保守而去強硬揭開,我認為這樣的做法反而會傷害到原有的社會秩序。
◆電影心得
我覺得巴比的死來自一個殘酷的社會現實:為了生存,同性戀者必須接受不去挑戰任何像是父母、教會、政府或政治改革團體這樣崇高的權力者所設定好的假象,對於同性戀者來說,要接受任何文化上給予的價值無異於自殺行為。巴比的死是大部分天主教和基督教會連帶影響整個社會、公立學校和家庭的恐懼同性戀和無知所造成的悲劇結果。同性戀難道是可以被選擇的嗎?同性戀是可以說想變成就變成的嗎?縱使魔鬼對我做功,也無法改變我本來內心的樣子,因為可以決定我是誰的人,只有我自己,如果連選擇照著自己的樣子做人,也足以稱為偏差,那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是有意義而正確的呢?文明給了我們的,不過是我們共同製造出價值觀作為自己的牢籠,社會階級或團體的標籤讓我們呆版的只從一般社會認同的角度描寫自己,無法以橫向加廣去探測自己生命的深度。
除了這份認同,我還認為巴比的母親是愚蠢的,自己受到侷限,看似盡心盡力去奮鬥,其實只不過是為了避免自己原本框架的世界崩毀;自以為為拯救自己兒子所做的善意舉動,其實是把他推向死亡的動力,更糟的是,巴比無法跳脫、並且全心相信這個宣判,因為這是他最信賴和在意的家人做出的宣判(即使是錯誤的宣判)。每個人,包括巴比自己,沒有人覺得需要做改變的是自己,而不是巴比。
◆書與電影
電影著重於巴比受到什麼樣的對待和環境給他的壓力;書則著重於瑪麗(巴比的母親)怎麼去認識同性戀,中間信仰與愛的抉擇,對每個(對巴比周遭的)觀察的反覆猶豫與迷惘。
◇更多細節──來自家人的言語壓力
表姐珍娜家人應該要彼此相愛,但他們卻用自己的話折磨巴比
爸爸對同性戀這個概念一無所知,聽過一些挖苦同性戀的笑話,但絲毫沒有放在心上。雖然不認為同性戀有哪裡不好,但是就算他用盡任何方法和巴比溝通,同性戀這三個字對他來說是那麼的陌生、沒有關聯和難以理解
妹妹那種事也會發生在我身上嗎?我也有可能變成同性戀嗎?
外婆歐拉同性戀的人應該靠牆排成一排然後射殺
◇更多細節──巴比
巴比不斷的反覆自我認同的語句:「你覺得這樣會把我治好嗎?」、「我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真希望我知道。」因為他們曲解了上帝的愛,讓孩子相信自己是邪惡的。不能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同性戀者,因為會很羞恥、會被朋友討厭,被家人及上帝憎恨。每當他對任何人說出我愛你的告白話語時,心中卻只想著他不能、不愛任何人,他連他自己都不愛,巴比對自己嚴重的厭惡、迷失,他想要和基督徒有親愛的關係,但他想要接受基督而不願再過程放棄任何東西,他想要得到宗教上的寬恕卻也想繼續做他自己。祈禱他想要變好,想要成功,需要上帝的認同。
◆後記──有趣的觀點
曾經聽過一個有趣的觀點,有人說反同性戀這件事若以社會成本來計算,隱藏版的同性戀者承受社會壓力、父母總認為可以藉由砍斷孩子的資訊來源,來避免孩子「變成」自己不想要的樣子,而小孩則恐怕必須度過一段很長的徬徨、痛苦和壓力的時間,先不論因此自殺的人有多少,即使心智夠堅強,這一段難熬的時間(包括人才)的白白流失對社會來說亦是一大損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