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惡幾乎都來自無知…人性其實是善多於惡,但問題不在於此,而是人們有或多或少的無知,這才是我們所謂的善與惡,至於最無可救藥的惡,則是無知到自己為無所不知,並自認為有權利殺人。”
目前分類:閱讀筆記 (39)
- Mar 23 Sun 2025 08:30
閱讀筆記/卡謬《瘟疫》
- Feb 23 Sun 2025 19:23
書摘/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
- Jan 25 Sat 2025 09:50
閱讀筆記/失落詞詞典
“在少數不合標準紙卡的對比下,這些紙卡的一致性更為顯眼。我經常思考,如果我是一個詞,我會被寫在什麼樣的紙卡上。我擔心我或許根本無法在分類格裡找到屬於我的位置。”——失落詞詞典這篇是以編纂牛津大詞典為背景,半寫實的虛構故事。哪些字詞「夠格」?又要如何作解釋?知識是要普及化卻又束之高閣,要從中取得平衡太不容易了,但我覺得作者處理得很好,透過筆下角色充滿愛且無比溫暖的互動,所有的情緒都被接住了,同時也緩衝了社運、女權、戰争的殘酷。可以來看看這本書,想想自己的立場,你覺得什麼是正確的呢?
故事中的主角與教授家的幫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
- Jan 19 Sun 2025 21:00
閱讀筆記/莎莉魯尼
“You live through certain things before you understand them. You can't always take the analytical position. “ ──Sally Rooney莎莉魯尼的寫作太有個人風格了,但我很喜歡。我覺得他的文字有一種魔幻的感覺。她用直接了當的對話和劇情露骨地呈現出當代社會的寫照。那是主角層層包裹的內心獨白,也藏不住的迷茫。於是人類做作的表面功夫與殘破不堪的心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此拉開劇張力。當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人、與關係間,作者不緊不慢的「開小視窗」,用信件/留言/一對一談話開闢出一方天地。主角們看似不著邊際的談論著崇高的思想,句句都是直逼人心的靈魂拷問,有時是受不了、有時是不得不又再回到現實,主角入世,親身接受社會險惡的洗禮。透過對話穿進穿出,從一件事逃避到另一件事,從厭世到逐一叩問的過程中,主角向外連結找到共鳴,向內發掘對生命的熱情,尋找自己內心的聲音。
- Jan 11 Sat 2025 20:00
閱讀筆記/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Do you think what you think you think?” ——Baggini, J. & Stangroom, J.
當時把正在看的書隨意放在宿舍的桌上。高中時一位友人看到便問,你在讀什麼書啊? 我不太好意思說,友人報以鼓勵的眼神。 聽完他竟然說:這種荒堂愚蠢的書名,你真的相信讀了這種書可以帶你探討什麼事嗎? 當時的我沒能說太多,只默默地在友人不在的時候把書看完。
- Jan 07 Tue 2025 21:40
閱讀筆記/張娟芬《殺戮的艱難》
同樣的事件,放在不同的脈絡裡,會給讀者成人不同的感受,進而使讀者做出南轅北轍的詮釋與理解。死刑議題牽涉到深層的價值選擇、正義觀、人性論,也牽動深刻的情緒。 我的論點不是生命的可貴,我的論點是殺戮的艱難。唯有如此,我們才保住了好人與壞人之間,那一點點的差別。 ——張娟芬《殺戮的艱難》其實我覺得這本書很可惜,我覺得他一開始的論述用了一個更遠的視角,試圖帶領觀者用更寬廣的視野來理解議題,有一種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感覺。結果只是又一個新的框架。總之這個社會就是一堆框框條條組成的,還是得靠自己好好思考。還記得我大四寫了一個教案,簡單來說從電車難題延伸到自動駕駛的AI道德判定,題目叫做「直行還是轉彎——選項裡的天空」,我覺得所謂的議題從來不是是非題啊,還有那麼多要考慮的地方!現在的我可能還沒辦法好好表達自己的論點,所以我覺得作者還是很厲害:作者反對死刑,完全就是揣著說服對手的目的站出來講話的,為了捍衛一些她所認同的事物,進行了一層層的鋪墊與討論。 不管你贊成死刑還是反對死刑,我覺得選邊站以前,至少聽聽不同的想法吧。
- Jan 06 Mon 2025 19:38
閱讀筆記/接受
“成功是很辛苦的,不一定會有你本來想像的那種感覺。” “我不生氣,因為我沒想過情況會有什麼改變,會生氣是因為認為有更好的選擇,但我的人生不就是最好的狀況嗎?我把這種順從稱為「接受」。” ——Emi Nietfeld《Acceptance》這是一個飽受心理疾病之苦的哈佛女孩寫的傳記。 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傳記體大部分包含著一種後見之明,即使是第一人稱仍像個由上帝視角出發的「故事」,但這本不會。沒有戲劇性的刻劃,全是艾米生動、有限視角所傳遞的信號,穿越藥物成癮、飲食失調、寄表家庭、性侵及無上限的精神折磨,成為了倖存者。你也許可以說是這是一個對抗社會階層的力爭上游的故事,總之冰山下就是有這麼多無可否認的點點滴滴。艾米說部分資料回溯的過程出現了偏差(簡單來說,明明那時有更好的解方….原來某個人的出現影響了命運的軌跡...),但最感人的地方在於,她說的是「感謝一切美好事物」。
- Aug 02 Fri 2024 17:15
|電子書與紙本書的世代更迭
- Jul 23 Fri 2021 12:00
閱讀筆記/越旅行越裡面
當初會知道這本書,是在一個工作坊研習中,教授推薦的,他推薦的內容是什麼我倒是不太記得了,但是我直到現在都還很印象深刻的是他推書的眼神,是深深被書吸引的樣子,可能就是那個對書的熱忱,讓愛書的我無法拒絕吧XD希望有一天我推書的時候也可以有這樣的感覺XD
- Jul 19 Mon 2021 20:39
|我不喜歡暢銷書
每個人都有自己很喜歡的領域吧,但有時候沒時間好好發表自己的言論/觀點,有時候是缺乏了解,不知道誰才是同溫層,最後懶得解釋。
還記得2020年8月,剛看完Judi Picoult的《小心輕放》,很棒但很沉重的作品,想說來看看別人都看了什麼書,也許可以做為新的書單參考。朋友A也是愛看書的人,那天他回覆我的限時跟我分享,推薦了一個那些日子很紅的華文作家,但是那是一本暢銷書。我表示我不看暢銷書,雖然我也答應會把他寫進自己的書單裡,放進未來的某一天裡,不過朋友覺得自己的推薦被拒絕感到受傷,我們有些爭執,然後在又生氣又懶得解釋的過程中失去了一些曾經珍貴的事物。
- Sep 02 Mon 2019 23:02
閱讀筆記/余秋雨《千年一嘆》
高三生為了練習短問評論常常要被迫看很多文章,雖然我本來就愛看可是當有壓力時看的感覺又不太一樣了,不過我仍然希望能藉機看到許多好的文章,一次在晚自習時段因為疲憊和焦躁而遊走著,看到友人書架上的書突然有些心血來潮的翻開,不知為甚麼當時翻開一看到的就是余秋雨這本《千年一嘆》裡有篇講耶路撒冷,也許當時同時讀著地理歷史人文,特別有感覺吧,立刻就決定要拿去印下來作為文章評析練習的素材,當時的我這麼寫道:「人類應該爭奪的對象,是沙漠,而不是他人。」我想這句話更深一層的含意是以色列人既然可以為了生存,即使身在沙漠仍力創農業的發達、甚至舉世聞名,那又為甚麼不肯放下仇恨,放過同樣生而為人的對手,擁抱生活?灑滿鮮血的未來一定不是康莊大道,更何況中間也參雜著親友、同袍的屍體。漢摩拉比法典「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合理化法制只會成就人類社會哀慟的惡性循環,所以為了生存也為了生活,「向誰爭奪?」是作者為耶路撒冷高聲疾呼的不平之鳴,我們不該想著爭,而是如何補足缺少的愛。
現在一看覺得果然自己真的滿會感受文字的溫度的,不知道為甚麼很容易深入其境。剛好上一本書《耶路撒冷的移居者》,看完記者對耶路撒冷的感受,接著讀文學家客觀的訪察與有溫度的散文,是截然不同的感覺,首先跟著記者當了故事的主角、再跟著文學家旁觀與感悟了。余秋雨的散文真的很棒,他用簡單樸素的文筆記錄著所見所聞,雖然也有一些個人的經驗談和補述的段落,但那樣的段落並不會去試圖引導讀者,反而是讓讀者自己決定該如何思考,看這本書就像走過整個西亞的人文歷史,跟著余秋雨的腳步和眼睛見證那些偉大的世界聞名,我覺得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 Aug 27 Tue 2019 23:00
閱讀筆記/耶路薩冷的移居者
其實我喜歡手寫的文字溫度,在我心裡完全沒有比較這回事,因為手寫無條件獲勝,但在大學大量報告轟炸和「規定」之下,開始使用電腦打報告、交作業到新教學平台(我簡直就是讀報告系!)最高紀錄是八千多字的心得,但我打的非常暢快,唯有超級快速的中打,才幾乎能跟上我的思路,幫助我更流暢的訴說心中所想,而且打字更容易和他人分享,所以我打字來寫讀書心得(即使有時候顯得有些白話,不過管他的!)。
這本書像小說一樣架構了完整的情境脈絡來說故事,這本書也像散文一樣詳實地描述生活場景、刻劃複雜而濃厚的情感,這本書更像是報導文學一般富含客觀的史實、深刻的議論性、貼切的人道關懷。
- Aug 27 Tue 2019 14:06
閱讀筆記/NGO與顏色革命
因為《逆風台灣》的關係,讓我重新看見了自己讀文史的希望,也不是不愛或不讀,因為課業上的失敗多少會有點陰影在啦,我也不知道為甚麼中學時期的歷史考及格線對我來說總是充滿挑戰,到後期真的是帶著有點害怕的心情硬著頭皮上的,但我其實知道自己內心是很喜歡讀人文史地的,就拿旅行來說我也總是最喜歡那些古蹟和充滿歷史故事的文物,發自內心的喜歡。有一步地的原因也是在找新的媒材和點子啦,所以逛書局的時候,慢慢地走到了歷史類的那一區,映入眼簾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有《只剩一個角落的繁華》、《城市的勝利》、《NGO與顏色革命》,看了書介查了書訊,這三本都偏向寫實的風格,在談論一些已經發生的事和這些事背後的議題,對於議題的關注就像我之前說到的自己對媒體識讀的感覺,加上我買書的壞習慣是一定要先看過或是真的很喜歡才會買,所以我盼到了圖書館跨館調閱然後今天才真的看了其中兩本。
感覺寫讀書筆記、尤其是要分享的這種,好像不能帶有太多主觀意識,是不是會因此影響下一個打開書的人,有點猶豫但我覺得果然還是想直觀的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NGO與顏色革命》就是在講非政府組織與政治的陰謀論,像是政府滲入NGO資助戰爭引導難民毀了歐盟、教會煽動激化教派思想的衝突、無國界記領取美國國際發展局捐助、殖民主義大國付錢操縱受援國國內事務施加不當政治等等,但作者的介紹看起來就像是個編輯、沒有學歷,雖然有政大教授的背書推薦,我是覺得沒有很多證據讓我信服,我覺得陰謀論就像謬論一樣難破解,畢竟其實歷史或是政治這種東西看似很公開、卻其實真的離我們有點遙遠(陰謀論者也許會說,我就是因為深陷於陰謀之中才會豪不自覺也很難相信XD)。老實說我並沒有把這本書詳細的全部看完,也許我單純的相信世界沒那麼複雜、也許我相信這麼多人的耳目下陰謀論不可能發生、也許我早就已經被新聞媒體或政治論壇洗腦,但總之我還是沒有很喜歡這本書給人的感覺,直覺的想說憑甚麼!憑甚麼要把這個世界批判的一文不值,至少許多NGO帶給第三世界的國家、甚至我們生活周遭有需要的人很多幫助,加入NGO的志工也是全憑自己的心意盡力想要做好一些事(要比大學生活中整天耍廢混日子過的雷組員起碼有內含多了)。除了捐發票以外我甚麼沒辦法給的那種。就算真的陰謀論好了,那身處陰謀論中的這些人、還是帶給這個世界很多希望和笑容的,這是我的論點啦,所以我不推這本書,有興趣的還是可以自己去翻閱,感受一下。
- Aug 16 Fri 2019 23:37
閱讀筆記/人與社會的建構:全球化議題的16堂課
全球化是否一個平衡的發展?如何描繪出跨國連下的世界緊密連結圖?國際分工與自由貿間有甚麼關聯性?在經濟全球化下,跨國企業所扮演的角色及影響性為何?西伐里亞條約對於確認主權意義的面向為何?全球化等於國家主權的消失嗎?國家在可能喪失部分自主性的前提下,仍選擇加入國際組織的主要理由為何?
不管看完這些問題你心裡有沒有答案、不管你覺得自己對「全球化」議題的了解有多深,重新梳理一次自己的想法、看看別人怎麼討論,遇到覺得和自己想法的不同之處,上網查查資料,再重新思考一次自己的答案,探索人文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過程~(私心覺得有連結到上一篇的媒體識讀的討論啦)
- Aug 14 Wed 2019 23:51
逆風臺灣——你對自己的國家,有多少了解?
一本涵蓋文化、社會、經濟、政治、人文的報導文學。
全面又詳細的娓娓道來:這些年,臺灣發生了甚麼事?
- Aug 13 Tue 2019 15:42
林達陽──如果降下大雨
- Aug 12 Mon 2019 10:42
林達陽——再說一個秘密
覺得傷心的時候就去看海,
讓海千篇一律的告訴你,
- Aug 09 Fri 2019 12:24
明日行進曲──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一定會有許多好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