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類絕大部分的社會活動,都需要倚靠語言才能進行,即使如此,我們卻很少真正理解語言如何運作。

 

一、方言學:不同地區語言的發音,隨著城響發展的差距間接導致了語言中的社會階層(第一波的典型案例,如美國湖區城市的母音推移現象),其中又因個人或特定團體的社會關係網回歸到在地語言的特徵(第二波),社會語言的變異研究的正是這些差異背後所代表的意義(第三波)。

 

二、語用

1.英國2009年校園文化的研究發現,高中校園中的主流團體,附加問句用得最多,用來討論人際關係話題;鎮上孩子的附加問句不太考慮是否符合標準語法;讀書圍的學生較常用在顯示知道的訊息;女生小圈圈則是熱烈的彼此附和,造成重疊說話的狀態。

2.英國語言學家Hebert Pawl Grice提出語言中的隱形規範「合作原則」,包含量的原則、質的原則、關聯原則、方式原則。

 

三、語言與文化

1.語言是個有機體,透過交流,不斷碰撞、融合與被創造。

2.人口移動、通婚、政治疆界變動下的多語社會中,可以觀察到不同語言有不同的語法與調域,帶給人不同的感覺。

3.語碼轉換:情境型轉換(根據對話者和話題切換的社會直覺)、隱喻型轉換(根據社會心理目的選擇符合的語言態度),在互動中建樣語計模式(語言順應)。

4.語言的多樣性與密切互動形塑了人類文明:語言即身分證同、語言即歷史(傳承歷史知識與人類智慧)

 

四、認知語言學:個人的具體經驗藉由隱喻轉化認知歷程,建樣個人的概念系統。隱喻過程使用的特定語言結構包括情緒修飾語、加強詞、時間與空間詞。

 

1.美國語言學家Aneca Pavenko研究跨語言的情緒隱喻差異,分四個面向

(1)導致情緒的原因,如:吃醋可以形容情感上嫉妒的感受,不適用職場上嫉妒的感受。

(2)對於情緒本身好壞評價,如:中文的羨慕和英文的envy有不同的情感。

(3)跟情緒連結的生理反應,如:煩悶。

(4)情緒管控與表現的後果和方法,如:消氣。

 

2.時間詞彙

(1)運用表示空間範圍的詞來表示,如:「上」個月、「後」天、冗「長」的會議。

(2)借用具體概念,如:時光「飛逝」、「揮霍」生命、「分配」時間。

(3)動貌,如:秋天「來」了、「進入」寒冬。

 

五、語言相對論

1.論點:語言會影響思考、改變認知,例如影響思考習慣,最後改變行為決策

2.爭議:即使不同語誌達方式各有異同,但整體來說,語言都能對應於真實世界的事物並在說話者心中形成表徵,非單純主觀意見影響(語言能傳遞信念,但不會限制人類的思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宜蓁 的頭像
    宜蓁

    宜蓁的部落格

    宜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