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少數不合標準紙卡的對比下,這些紙卡的一致性更為顯眼。我經常思考,如果我是一個詞,我會被寫在什麼樣的紙卡上。我擔心我或許根本無法在分類格裡找到屬於我的位置。”——失落詞詞典這篇是以編纂牛津大詞典為背景,半寫實的虛構故事。哪些字詞「夠格」?又要如何作解釋?知識是要普及化卻又束之高閣,要從中取得平衡太不容易了,但我覺得作者處理得很好,透過筆下角色充滿愛且無比溫暖的互動,所有的情緒都被接住了,同時也緩衝了社運、女權、戰争的殘酷。可以來看看這本書,想想自己的立場,你覺得什麼是正確的呢?


故事中的主角與教授家的幫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

(前情提要:小艾的爸爸負責編纂工作,她小時候撿走了詞卡「bondmaid」,女孩長大後校對過程中發現少印了這字而接到投訴。)莉:那個字是什麼意思?

艾:奴隸女孩,指受契約束縛必須服務到死亡為止的人。莉:那就是我嘛,我猜我受契約束縛,必須服務莫瑞一家到我死的那天。 艾:噢,我不認為它描述的符合妳的情況。 莉:夠符合了。別一副大受打擊的模樣。我很慶幸我在大詞典裡;或者應該說本來會在的,要不是因為妳。 艾:我很高興它不在大詞典裡,這是個可怕的詞。 莉:也許吧,但它是個真實的詞。不管有沒有大詞典,奴隸女孩永遠都會存在。 (艾獨白:要是我沒有發現這個詞並解釋它的意義,她會不會把自己看作別的身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宜蓁 的頭像
    宜蓁

    宜蓁的部落格

    宜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