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7261
2024.04.03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
發展慢,未必是孩子生理上有問題,可能很聰明但不想做動作、家庭環境讓孩子沒有相關表現機會⋯⋯,我們會說這是因為缺少刺激、缺少經驗造成某些能力遲緩或落後,我們趕快加強、經驗補足,孩子能力就能很快提升。
當某些能力落後,我們一定要把基本能力建立好,讓孩子在學習與日常更順利,但有些部分可以適當調整,將重點放在生活品質、家人之間關係的提升。
例如,知道孩子動作能力不好,或許能夠好好穿鞋就好,不用一定要強迫孩子穿有鞋帶的鞋子、花很多時間綁鞋帶;如果孩子只有特定能力上的某項發展項目沒有過關,只要確定發展沒有落後,未必要「單純訓練某項動作」,可能這動作或許在日常中用不到,也可能未來就會自然習得,所以我有時反而是要對家長做一些教育、多說明,讓家長不要對欠缺能力過度緊張。
透過評估看見孩子的弱勢後,我想提醒,我們大人很容易發現孩子的不足、希望改進,卻常常忽視孩子的亮點。
我曾經評估過一位孩子,媽媽說孩子動作不協調、丟球丟不好、說話說不清楚;除了轉介其他專業人員,我帶著媽媽一起思考,孩子的優勢在哪裡?她才開始想到並分享「孩子很聰明、聽力很好,一聽到某些聲音就知道是爸爸回家;疊積木時可以創造很多造型,其實很有創意」。
我常用遊戲角色來形容孩子,電動遊戲裡的擬人角色會用五邊形呈現角色能力值,五邊各自分別代表防禦值、攻擊值、智力值等能力,不同項目分數有高有低;每個孩子都有這樣的能力值,某些部分弱、某些部分強,弱點可以多練習、達到強化,優勢可以變成興趣,成為他的專長甚至得到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