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曾看過李崇建寫的相關書籍《心教》及《沒有圍牆的學校》,裡面提到許多關於薩提爾的教育模式的理念像是:正念為導向的尊重、發展自我價值的情意教育等,看到他運用這些技巧輔導很多有困難的孩子,被那些過程感動,所以想選相關的書籍。我找到李崇建同系列的另一本書《麥田裡的老師》,並選擇重新欣賞三年前同儕輔導員培訓中曾討論過的《心靈捕手》,想更多的去瞭解一個輔導員是如何引導受輔者走出自己的小圈圈,與正常的生活接軌,並深入了解何謂薩提爾模式。
我選擇重新欣賞三年前同儕輔導員培訓中曾討論過的《心靈捕手》,想更多的去瞭解一個輔導員是如何引導受輔者走出自己的小圈圈,與正常的生活接軌,並深入了解何謂薩提爾模式。葉慈曾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杯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就是我應該要去學習的態度,因此我選了正向心理輔導這個主題,成為更有方向、更有自我概念的學習者,也藉此以不同角度思考自己的人生哲學。
《心靈捕手》
威爾是一名流轉在不同寄養家庭間的青年,由於人生經歷許多波折、甚至虐待,於是他開始在街頭尋找歸屬感,即使他沒有足夠的錢及資格進入學校學習,但他有一份特別的能力──他能夠輕易讀懂圖書館裡大學課本裡艱深的理論,他甚至利用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清潔工工作時,快速而輕易的破解連眾多高材生也無法突破的證明題,他也因此遇上了惜才的數學教授,願意從少年觀護所將他領回家教學,甚至為他找來各個心理醫師想要幫助他,這部電影便著重在威爾的心理治療上面,呈現他所經歷的成長故事與改變。
李崇建《麥田裡的老師》
這是一本李崇建寫他在體制學校,也是全台唯一一所全人中學所經歷、所
帶領的學生的故事,當他面對那些在體制內一敗塗地的孩童,他真誠地和孩子憶起面對那些層出不窮的問題並細細寫成一本書,明確指出他所經歷過的輔導案件裡,在學習或情緒上失去方向的困境是源自那些問題,可以怎麼去逐一破解,以及薩提爾模式在教育上如何去應用。
賴念華(2001)。薩提爾模式-治療師探索案主冰山的引導方式。輔導季刊,37(1),46-50。
◆薩提爾的冰山理論
◇定義:個人內在的整體經驗(兼具理性與感性)
◇六個層次: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望、渴望、內在核心:自我價值感
◆應用
◇卡在壓力情境下的應對:指責型/討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冰山的探索是改變和轉化的重要途徑
◇一致性溝通:聆聽了解冰山的內在狀態,察覺、接觸、接納感受
◇讓案主有機會表達受傷的感受,擴大、改變案主觀點(擴充、調整、重新看待舊有經驗),確認擁有其內在的特質及資源並確認自我價值
◆方向
◇由抽象到具體
◇由事件到人:瞭解故事對案主的影響
◇由他人到自己:案主如何知覺他人反應對自己的影響
◇由通則到行為的規條:發現案主隱含的規條(理所當然的自動化反應模式)
◆冰山理論的綜合整理與討論
◇冰山各層次的移動:彈性引導
◇【人性認可歷程取向】一個成長模式:相互依賴、相互影響
◇種子成長模式
認識世界的方式 |
對關係的界定 |
人人價值平等(平等的表徵:對彼此間異同的連結) |
關係存在於彼此平等的價值之間 |
||
角色與地位自我認同分野明確 |
||
人們感受到愛、尊重他人、表達的自由、及彼此認可 |
||
對事件的界定 |
通常有許多方式可行,而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準則選擇其一 |
|
人們會看透事件的表象,以瞭解其情境及其中各種形成的因素 |
||
循環式思考與系統取向(行為→反應→互動)造成了相關性、發現、訊息、秩序及聯結 |
||
對人的界定 |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能從自己內在勒力的根源與自我認可來界定自己 |
|
人們樂於藉由合作、觀察與分享來發現自己與他人 |
||
人們可以明確表達他們的感受 |
||
面對改變的態度 |
安全源自改變與成長過程中的自信 |
|
人們是改變為持續進行、重要且無可避免的,因此歡迎且期待 |
||
人們冒險並製造機會去邁向未知 |
||
人們樂於發現新的選擇與資源 |
||
人們在面臨改變時覺得興奮、有聯結和愛 |
與心理學的關係:
◆ 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主角威爾對人的不信任與懷疑
◇青少年時期的角色混淆
◆柯爾柏格道德發展理論〈三時期六階段〉
◇因為人物尚處於要取悅他人以避免難的道德規循期〈第三階段〉而遇到一些瓶頸及困境
◇學習盡個人義務、尊重個別差異、尊重制度
◇學習個人問題及道德議題價值衝突
◆心理諮商與輔導
◇心理治療領域
◇人本主義
◇個案中心治療模式
◇薩提爾模式
在生活中的應用
我覺得可以去探討的是傳統家庭中否定教育的正確性,否定教育是否會讓孩子磨去自信,失去面對困難的力量,在看完這三篇不一樣形式的、對於心理輔導各自有所探討的資料,我看到正向心理及建立自我概念對孩童發展的重要性,我覺得可以去思考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當中存在著什麼樣的差異,又為了甚麼目的而有那樣的立場。
在學習上的應用──學習輔導特教生
我自己常常擔任小孩的志工,就經常觀察到特教老師在對待孩童時的正向支持的效果,而閱讀這些資料,除了在我服務學習時能加以應用相關技巧幫助孩子學習,我還認識到輔導最重要的不是去教會對方什麼,而是用對方的語言,以他的方式去尋找答案,我覺得教育,特別在特殊教育的領域,是導他人解開對自己身心靈的禁錮,有勇氣面對世界,幫助讓他找到自身的價值開啟新一段生命的旅程,去發現、創造自己的故事。
關聯性整合分析比較──薩提爾模式心理諮商與輔導
◆心理諮商師對主角
◇觀念:若病患不信任,就不會坦誠相對,治療對他們毫無意義→薩提爾成長模式之人性認可歷程取向:相互依賴
◇行動:從首次聚會就清場
◇語尾問句:「對嗎?」→核對感受、想法
◇判定:躲避人群、不能信任他人,他在別人離開以前先趕走別人(節錄自諮商師台詞)→缺少愛,隱藏個人內在感受、渴望,不正視內在核心的自我價值(薩提爾冰山理論)
心理諮商師行動 |
主角(受輔者)反應 |
真誠發問,甚至連問一連串深入問題,促使主角思考自己逃避的問題→方向是由他人到自己:案主如何知覺他人反應對自己的影響(使受輔者能夠與自己的內在歷程連結,體驗自己現在的感覺) |
有時不解,但可以發現他會有反問、抗議或生氣的反應可看出主角本身並未真正放棄自己→壓抑的能量被釋放並在經歷諮商後轉化為開放的改變的能力 |
分享自身脆弱與愛的經歷與故事→連結感受幫助受輔者探索自己內在心理歷程 |
沉默(因為之前的躲避讓他從未體驗) |
◆主角對心理諮商師:逃避、拒絕治療
主角(受輔者)的行動與反應 |
其他無效的諮商師回應 |
諮商師回應 |
沉默 |
你得合作 |
反應 1. 瞭解原因,作出解釋(例:「你現在不願意,因為怕被自己說出來的話嚇到」) 2. 不說話,等待,留空間給他自己思考→讓案主有機會表達受傷的感受,擴大、改變案主觀點 |
不禮貌問句、攻擊性言語→防禦性態度、防衛心理的展現 |
◆判定 :惡作劇、吹擂、愚蠢、胡言亂語的瘋子→卡在壓力情境下的應對:指責型、超理智型 ◆行動:責備 |
1. 勇於接受並承認錯誤,認真思考主角得攻擊、揶揄或批評→先處理自己的一致性 2. 態度:認真傾聽、保持平和、大多微笑→一致性的展現 |
反問、質問的角度在摸索 |
◆壓力破壞他的潛力 ◆不想看到他糟蹋天賦(例:「你必須超越個人立場」、「不要浪費時間」) |
耐心一再重複發問,並解釋→讓案主有機會表達受傷的感受,擴大、改變案主觀點 |
◆諮商過程摘要分析(主角:威;心理諮商師:尚)
威:言不及義(話題從書到運動到房裡的畫)(態度:批評)尚:傾聽,並一再發問「那你怎麼想」、「你爲什麼這麼想?」→由他人到自己:案主如何知覺他人反應對自己的影響
尚:你真的知道自己在講什麼嗎?你並未真正經歷,而我是去認真生活而非只是謬論
(尚判定他是被嚇傻的狂妄孩子)
(尚解釋道:沒看到原本可以有的聰明自信,沒人能了解你的深度。我不能因為看過孤雛淚說我知道你的感受或者知道你是誰、因此簡化你獨一無二的人生。 )
反應:笑話
回應:那是真的嗎?→正向好奇引導他說更多的話
反應:小心翼翼講自己與女友的事,不想破壞女友的完美
回應:或許你不想破壞自己的完美,這是很好的哲學,可以一輩子不認識任何人。分享自身對不完美的體悟和故事,不完美是生活最棒的部分。→引導至正向結論
小結:你可以知道全世界的事,但發掘的方法唯有去嘗試
新問題:未來發展
尚引導:你感到孤獨嗎?
威:莎士比亞、尼采...(各領域名人)
尚:他們不能跟你對談,你無法回應他們。
威:(防衛)你要擺教授架子了?
尚:你可以隨心所欲,但你熱愛什麼?(第一次發問)你想要什麼?
威:小人物哪裡不好?
尚:對,小人物很重要,你當工友為高材生提供乾淨教室也很重要,但我有個小問題,你幹嘛特地挑技術一流的學府掃地而夜裡偷偷解題?我看不到其中的榮耀。(第二次發問)什麼是你真正想做的?→確認擁有其內在的特質及資源並確認自我價值
(第三次發問)什麼是你想要的?
→判定:你始終不說,是因為你不知道,再見,晚安。→再度留白,留下時間給他自己想
威爾主動彈家暴經驗→開始積極參與改變
尚:那不是你的錯(一再重複)(認真注視威爾的眼睛)→發現案主隱含的規條:自責與自我侷限(理所當然的自動化反應模式)
威:不,別整我
尚:那不是你的錯(堅定)→薩提爾成長模式之人性認可歷程取向:相互依賴與相互影響(一起被治癒)
◆綜合分析比較
比較:異/同 |
《心靈捕手》 |
《麥田裡的老師》 |
《輔導季刊》 |
輔導人員 |
皆非正式心理醫師,心靈捕手中擔任輔導員角色的是社區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而麥田裡的老師中李崇建是體制外學校的教師 |
治療師 |
|
輔導方式 |
人本精神,比較多的探討人的內在心理歷程 |
||
輔導對象 |
資賦優異〈學術性向優異〉 |
低成就 |
以家族為主要治療對象 |
青年 |
兒童 |
||
輔導對象原生背景環境 |
皆有家庭問題,心靈捕手中在於主角年幼的家暴經驗及青年時期的寄養經驗,麥田裡的老師在於單親家庭以及弱勢家庭 |
薩提爾的理論是來自其聯合家族治療實錄 |
|
所遇困境 |
皆為社交、處事方面的困難,心靈捕手中主角甚至因鬥毆進入少年觀護所,麥田裡的老師中有些孩子有自傷、中輟等問題 |
著重在處理情緒而較少提及實例 |
|
描寫觀點 |
受輔者的人生故事 |
輔導員視角〈作者李崇建本人即為輔導員〉 |
第三人稱,針對前人研究做統整 |
閱讀筆記
電影《心靈捕手》中心理醫師帶主角在湖邊聊天那段是我最印象深刻的片段,他說,威爾也許能說出莎士比亞經典台詞、列舉十四行詩,卻沒能親身體會當中的情感,同樣地它也不能只用孤雛淚就解釋主角的人生。他教導主角,不是逃避到書或知識的世界就能解決問題,認真面對而非用比擬來看人生,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精采的部分,他用威爾的語言和他對話,與他交心、成為朋友。另一次晤談時他一句話都沒說,但醫師卻從頭到尾專心看著主角,等他開口,我覺得這也是他們晤談時很重要的轉折,因為心理醫師的耐心,給威爾自己願意說話的機會而非主導他們的對話,他相信威爾能願意自己開口。最後心理醫師找出最終癥結點所在,他一次又一次的告訴威爾,「這不是你的錯」,讓威爾從自責、不願意聽進去,甚至不願意相信,直到這句話一遍一遍的敲進他的心裡,直到他願意接納且正視,威爾最後卸下所有心防與心理醫師相擁大哭。在老師的推薦下我看了第四遍電影,一再挖掘當中諮商過程的言行舉止與每個眼神的交流,我看到其中體驗姓、系統性、以正向為導向且具焦於改變的互動過程,看著電影中諮商師與主角一起在諮商中互相信任且一同成長,我看到改變是會發生且我們需要相信改變是會發生的。
李崇建《麥田裡的老師》是作者將自身陪伴輔導孩子的親身經歷與故事寫成的書,它還有個特別的編排就是作者特別加上批註列點說明自己所應用的輔導技巧,讓我除了看到記錄裡面孩子的轉變與成長並被李崇建的教學所感動,更能務實地去加深加廣學習,瞭解哪一段他說了那些話可能背後有什麼樣的涵義跟作用,加上到圖書館去尋找到輔導季刊一系列對薩提爾的心理諮商模式所做的探討,包括諮商與輔導期刊191-192期的Satir家庭動力治療概念評述及薩提爾治療模式在勤職教育上的應用,讓我能夠有更高的視野去觀察學習。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