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身體】
展覽分為四個區塊:「混種人」、「後自然」、「藝術家4.0」、「科技人類變體」四大主題,分別探討人類世時代裡人體的未來。藝術家透過3D列印技術完善製作過程,將雕塑創作界線擴展至機器人和生物合成技術層面,這些具有前瞻性的超寫實作品不僅應證了數位演進和基因工程在「後人類」和環境上的影響,同時也說明這些混合性創作,是如何日漸模糊自然、科學與文化之間的界線。身體在未來將會是什麼型態?我們將會是「誰」或者是「什麼」?而我們又將生活在什麼樣環境之中?
【一些作品】
1.托馬斯・格倫菲爾〈錯合〉,將天鵝/海狸鼠/驢子的羽毛跟毛皮完美接合,組成3D拼貼。透過博物館的標本技藝,將藝術嫁接成為超越科技的混種,而這件超出人類理解範圍的展品,帶來很直接的視覺震撼: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可以操控基因嗎?人類能夠主宰自然嗎?
2.法比安・梅勒敏銳的〈蝴蝶〉見證了人類的轉變與複雜性。展示台上,主角閉著雙眼,蝴蝶停留在他的身上,呈現寧靜和諧的氛圍,創造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共感與聯繫,然而,這種意識在當代逐漸被淡化
3.卡寧〈巢〉用二手衣物栽種植物雕塑,透過紡織品的應用,她將植物納入創作。植物的成長與衰敗過程藝術家創作活動的核心,過程中透過個人親生體驗的個人體驗,建立身體與環境間的雙向共鳴。
4.克里斯托夫・金特拉〈美麗的瀝青〉玩味的創造出未來的生命型態:由瀝青長出來的電纜花莖與海綿花朵,是科技時代植物的新的可能性嗎?他反對自然與人造科技對立的觀點,他認為「我們來自自然,我們所創造的一切也是自然。」。
5.林恩・何許曼・雷森〈邏輯癱瘓人心〉影像作品中,生化人演繹了一段獨白,輕聲闡述於數位調控的時代中的擺盪,她渴望貼近人、成為人,同時畏懼化為不可控且不斷碎裂重組的數據流。透過AI的視角,批判性的自我省思關於自身的過去、未來及存在。
【感受與思考】
一系列的作品將未來身體的各種可能性具象化,從不同的視角展現藝術家對生命的叩問,展覽的空間也提供了觀者一個思考的空間:
科技的進步使我們對自然界的操控,以人類為中心的理解和秩序,是合理的嗎?文明的進步是否讓我們逐漸遠離了自然和本真的自我?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自然與科技的關係?是否應該重新審視我們與自然的連結,並找到更和諧的共存方式?
這是看完展的我當下的理解與詮釋(也許之後再看還有不一樣的XD)。不知道你自己看完這些作品,想到什麼呢?你有著什麼樣的答案呢?
【展覽介紹】
展覽資訊|2023.02.18-2023.06.04 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覽概念|德國圖賓根藝術館
1.混種人
在現今數位時代裡,我們完整認知到,不僅是可以藉由個人意志改變自我認同,且身體也因基因工程技術和微生物科技,轉變為可塑型態。長期以來僅存於藝術創作概念、幻想中的樣貌型態,如今在自然科學試管試驗中實現了。在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力量之下,基因改造生物體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混合生命體。藝術家們透過藝術創作共同思考這個新的演化型態,並向我們提出發人省思的疑問—我們將如何重新定義自身與他者。
2.後自然
生物多樣性在今日已經不再是演化下的產物,而是人為的。在人工設計的大自然、基因轉殖的生物及生物雕塑,藝術家們用視覺及有趣的方式替我們展演了大自然如何在技術與科學之中交互挪用、解構之中被重新設計。這些雕塑作品針對我們對於環境所帶來的破壞性變化,做出了敏銳且具批判性的回應。作為一個移情於大自然的倡導者,他們目前的作品不僅是專注於動物、植物本身而已,更是詳盡地考慮植物成長的過程及深思其超越大自然的極限。
3.藝術家4.0
人工智慧早已進入藝術家的工作室之中,藝術家們和機器人共事也已有一段時日,而在面對藝術家應用網絡及3D列印技術創造新興雕塑,並重新定義藝術製程,其所衍生的問題是—未來人類與機器人將如何共處?機器人將有可能取代畫家或是雕塑家嗎?我們是否會下意識地對機器人產生同理心、幻想、直覺等本該是人類獨有的特質呢?抑或者我們是否允許生理及情緒上的共感消逝,逐漸變異為像機器人般的他律人種呢?
4.科技 人類 變體
科技正逐漸重塑我們的存在,並深刻地改變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很快地,在網絡城市中的虛擬實境、智慧生活、聲控助理和自動駕駛汽車將急遽地重繪我們的日常生活。善用數位科技去發掘、操控甚至改變身體的內在或外在,將會對人類的自我認知帶來長久深遠的影響。本區藝術家們,透過其迷人且令人不安的雕塑作品,提出了科技和數位轉型在人類的內在、外在世界及心理、生理層面上的影響。